「世界上最重要的改變,始於你願意去做的那一小步。」——印度聖雄甘地的這句話,深刻詮釋了公益行動的本質。益起-公益聯盟執行長劉仁博(William)近日結束丹麥之旅,帶回最新的公益與金融創新觀點,分享如何透過金融的力量,讓愛心行動化為可持續的影響力,真正改變世界。
此次丹麥行讓劉執行長深刻體會到,當地如何利用創新的金融模式,將善行轉化為長久可運行的社會資源。透過金融工具與資源配置,他們不只是單純捐贈金錢,而是創造可持續的發展計畫,推動當地社區的經濟成長,最終達到「善的循環」,劉執行長強調:「影響力不一定來自於財富的多寡,而是來自於我們如何運用已擁有的資源,發揮最大價值。」
全球知名慈善家比爾·蓋茲就是這方面的典範。他透過微軟累積的財富,成立「比爾與梅琳達·蓋茨基金會」,捐贈逾752億美元,推動全球健康、疫苗研發及貧困救助計畫,真正改變了世界醫療格局。同時,他與「股神」華倫·巴菲特共同發起「捐贈誓言(The Giving Pledge)」,吸引全球富豪承諾捐出至少50%的財產回饋社會,形成影響力巨大的慈善聯盟。
巴菲特亦承諾捐出99%的財富,至今已投入超過550億美元於慈善事業,他的行動證明,當資源集中於公益,便能產生數倍甚至數十倍的影響力,帶動全球醫療、教育與貧困扶助的重大變革。
劉執行長認為,資源不僅僅是財富,還包括知識、人脈、影響力、時間與能力,透過這些資源,人們不再只停留於小額捐贈、志工服務,而能更有效率地推動公益事業,正如他所言:「財富資源就像是善行的引擎,使慈善理想有了現實運轉的可能。」
這樣的理念並非單純理論,而已在全球多個領域實踐,例如,社會影響力投資(Impact Investing)模式的興起,讓企業與個人能同時追求財務回報與公益目標,進而促成雙贏的局面。
資源雖然不是行善的唯一條件,但確實能極大化公益的影響力。他舉例,一位普通人或許捐不起巨額資金,但可以透過時間和技能幫助他人,而當資源增加時,這些善行可以擴展成更大規模的公益行動,例如建設醫院、推動教育、改善社會基礎建設。
「我們應該效仿蓋茨、巴菲特等慈善家,將自身擁有的資源善加利用,回饋社會」劉執行長說道:「當更多有資源者投入公益,並帶動全社會共同參與,我們才能真正擴大善的深度與廣度,朝向一個更美好的世界邁進。
為進一步落實這一理念,劉執行長宣布,「益起-公益聯盟」將於3月26日正式推出「曙光築夢公益企劃案」,旨在透過金融與科技的結合,為更多有需要的人提供實質幫助。這項計畫將成為資源匯聚的平台,讓每一位參與者都能發揮自身影響力,為社會帶來正向改變。